马丁·里斯:中国可尝试在机器人技术上引领太空探索


图片

引言/introduction

“这是我们最后的世纪吗?”全球著名天文学家马丁·里斯在此前的一次公开演讲中以此为题向我们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演讲中,马丁·里斯告诉我们:“大多数人,就算是那些熟悉进化的人,也常常会忽视有更多的时间摆在我们的前面。


他表示,太阳已经照耀了45亿年,直到它的燃料耗尽还会有60亿年的时间,而我们处在中途。也就是说,还有60亿年的时间,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才会蒸发。


马丁·里斯称,智能生命和复杂性的演变,还有更远的路要走,不止在地球上,还是在更遥远的地方,我们只是处在复杂性演变的开端,在地球和地球之外。如果用一年来代表地球的整个历程,也就是说把地球诞生视为一月直到它毁灭的十二月,21世纪相当于六月份中四分之一秒的时间。但是即便是这短短一瞬间的特殊时间,它也是一个特殊的世纪。它是首个人类可以改变自身和其家园的世纪。


在接受中宇航联采访时,马丁·里斯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告诉我们,永远不要期望从地球上大规模的移民。在太阳系中没有哪一个星球能够为我们提供像地球这样的环境,“太空会给我们提供一个避难所,让我们逃离地球”,这是一个危险的“妄想”。


马丁·里斯坦表示,在探索“我们是否孤独”这一问题上的确让人着迷。他特别提到中国天眼能够帮我们寻找地外文明,如果它真实存在的话。对于中国的太空探索,马丁·里斯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表示,基于载人计划和无人探索计划的成本差距,中国可以尝试在机器人技术和微型化技术上建立世界领导地位。

5马丁·里斯 Martin Rees


受访者简介

马丁·里斯

Martin Rees

马丁·里斯(Martin Rees)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天文学家之一。他是英国剑桥大学宇宙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名誉教授。1995年,马丁·里斯被任命为第十五位皇家天文学家,2005年至2010年间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主席一职。

马丁·里斯主要天文学研究领域在星系的形成、宇宙喷流、黑洞、伽马射线暴等方面。此外还涉及宇宙学更多的推测研究,尤其是关于我们是否生活在多元宇宙中,以及探测外星生命前景方面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丰硕,曾撰写了500多篇关于宇宙学主题的研究论文,从黑洞、量子物理学再到大爆炸。其卓越的科学贡献也获得无数的奖项。他著有《我们的宇宙栖息地》(Our Cosmic Habitat)、《六个数》(Just Six Numbers)、《我们最后的时刻》(Our Final Hour)等书籍。2004年他在所出版的题为《我们最后的时刻》一书中,列举了人类在21世纪所面临的威胁。这些威胁正加速着科学变革。他同时呼吁科学家和非科学家都要采取措施,来确保我们作为一个物种的生存。而在其最新出版的《人类未来》中,探讨了当下地球的一些潜在危机,以及以当下科技发展为根据,预言生物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将对人类未来产生的改变及风险等话题。



宇宙奥秘

探索“我们是否孤独”令人着迷


Q

中宇航联:对一般大众来说,外太空对我们来说似乎很遥远,您如何看待太空探索?

A

马丁·里斯:这是很多天文学家会被经常问到的问题,“外太空有生命吗?”“银河系在等待着我们后代的光临吗?”我们知道在太阳系中没有其他高级生命的存在。那些一些简单的生命呢?例如在火星上可能有一些冻干的细菌。土卫二的冰层下可能有一些生物在游泳。

 编者注:土卫二(Enceladus)是土星的第六大卫星。


但让我们把视野扩宽到恒星的领域。像太阳一样,天空中大多数的恒星是被其附属的行星群绕行的。但是这些迹象是间接表现的。我们并没有观察到行星,而是检测其对正在运行的恒星的运动和亮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也导致人们会对我们的地球是否还有一个“双胞胎”产生了特殊的兴趣:是否轨道中存在和我们一样大小的星球?是否有和我们一样同样存在水,而不是沸腾的液体或是冰冻液体的星球?


有一些星球已经被我们发现,但是银河系中被认为有这数百万计的星球有待我们去发现。例如距离太阳系最近的运行的恒星叫“比邻星(Proxima Centauri)”,而附近还有一颗昏暗的恒星叫作TRAPPIST-1,它有七个地球大小的行星环绕着它,相当于一个“微型的太阳系”。而每个行星的“一年”只相当于地球的“几天”。上述所说的这些星球都非常的“非地球化”,很有可能受到潮汐影响而锁定,导致他们以相同的一面出现在他们的恒星面前,那就是他们的一个半球永远是阳光明媚,另一个半球则总是黑暗无比。

Q

中宇航联:我们能否获得这些行星的全景图?

A

马丁·里斯:我们能否获得这些行星的全景图?这是很难的事情。去了解这是一件多难的事情,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假如一个来自外星球的天文学家拿着一个大型的望远镜从距离地球30光年的地方(这是距离最近的恒星)观望地球,我们的地球,用卡尔·萨根最著名的话来说,那就是“我们地球是一个暗淡蓝点。这个蓝点非常接近一个亮度比任何星球高出数十亿倍的恒星(太阳),就像是一个探照灯旁边的萤火虫。

 编者注:“暗淡蓝点”——一张由航海者1号拍摄的地球照片,照片拍摄于旅行者1号在1990年结束太阳系探测使命时对地球的回眸一望。图片的创意来自美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卡尔·萨根,他将这个小斑点称为“Pale Blue Dot”,翻译成中文为暗淡蓝点。这张照片的弥足珍贵之处,在于人类能回眸自己、认识自己、警醒自己、激励自己。


而蓝色的阴影深浅会略有不同。外星人天文学家会据此推断出我们“一天”的长度、季节、地形和气候。通过分析微弱的光线,他们还可以推断出它有一个生物圈。


但是10年之内,欧洲南方天文台将有望拥有ELT,。这些工具将帮助得出关于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的推论。

图片



太空旅游

“逃离地球”是一个危险的妄想


Q

中宇航联:不同于以往在政府间和学界间的太空探索,现在一些商业公司也加入到了这一行列。很多人甚至愿意为此购买“单程车票”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A

马丁·里斯:自从上世纪60年代,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迈出“人类一小步”后,至今已经过去了逾半个世纪。当时为了与俄罗斯展开“太空竞赛”,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获得了4%的联邦财政预算。如果照着这一势头发展下去,相信很早以前火星上就已经留下了人类的脚步。但是当时竞赛决出了胜负,国家失去了探索的动力,对于太空探索的支出也从4%下滑到了0.6%。


后来又有数以百计的人投身于太空探险中来,但是从某个角度来说,他们所做的事情并未超越低空绕行地球轨道,而且大部分是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的。而唯一新鲜,能出一点火花新闻的是:什么时候厕所失灵了,或者什么时候有谁表演绝技了(例如加拿大宇航员克里斯·哈德菲尔德在太空上弹奏吉他了)。


我认为载人航天的未来在于与私营企业家的合作或者说是“冒险家”的合作。埃隆马斯克和贝索斯在不久的将来将会为他们的客户提供轨道飞行。我对私人企业家和私人赞助的企业将会“引领”所有的载人任务还抱有怀疑的态度。尽管已经有很多志愿者,他们中的一些愿意接受“单程车票”。但是他们可能和最早期的探险者和登山者一样,受同样的动机所鼓舞。

Q

中宇航联:您又怎么看“太空旅游”这一现象呢?

A

马丁·里斯:我认为应避免使用“太空旅游”一词。它使人相信这种投资是常规的且风险低的。如果抱有这种想法的话,那么不可避免的事故将会和航天飞机一样对人们造成创伤。这些探险活动必须被当作“危险的运动“、“勇敢探索项目”来宣传出售。

2100年,人们可能会激动于我们可能已经在火星上,或者在其他小行星上建立了独立于地球的“基地”。现年49岁的马斯克曾说自己想要死在火星上,但不会死在“撞击(火星)”上。但是我认为永远不要期望从地球上大规模的移民。在太阳系中没有哪一个星球能够为我们提供(像地球)这样的环境,甚至在地球之外没有像南极或是珠穆朗玛峰这样“仁慈”的地方。


在这一点上,我的观点和马斯克以及我的已故同事斯蒂芬·霍金的观点不同,“太空会给我们提供一个避难所,让我们逃离地球”,这是一个危险的“妄想”。

Q

中宇航联:您认为相比于寻找外星球栖息地,保护好人类家园更为重要是吧?

A

马丁·里斯:如果跟“将火星地球化”相提并论,应对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可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于风险感到厌恶的普通大众来说,没有“行星B”计划。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还是应该为那些勇敢的太空探险家加油鼓劲,因为他们将引领“后人类未来”并决定22世纪甚至更远之后发生的事情。


未来,他们将难以适应他们新的栖息地,相比地球上的我们,他们将有更加吸引人的动力令他们进行“重新设计”。他们将利用起未来数十年内发展起来的超强大的基因和生物体系统科技。这些技术,出于审慎和道德上的考虑将会被限制在地球上使用,但是在火星上的“定居者”将会超越监管机构的控制范围。我们一定要祝他们好运,能够改变他们的后代以适应外星环境。所以是这些太空探险家而不是已经适应在地球上的人们,带领我们走进“后人类时代”。

图片



中国发展

中国可以尝试在机器人技术上建立世界领导地位


Q

中宇航联:您刚刚提到了后人类时代火星上生活的可能性,您怎么看待现在各国对于火星的探索呢?

A

马丁·里斯:不可否认的是,NASA的“好奇号”“毅力号”和中国的火星探测器,如果没有他们进行这些火星探测任务的话,我们很有可能会错过一些令人吃惊的发现。而这些惊人发现可能是人类地质学家无法忽视的。但是人工智能、机械化以及传感器技术发展迅速,相比之下,载人和无人太空任务之间的成本差距巨大。NASA的载人航天项目,自阿波罗计划以来,由于超乎寻常的风险规避,一直受到公众和政治压力的阻碍。


据统计,在航天飞机135次发射任务中,失败了2次。而宇航员和测试飞行员愿意接受2%的风险。但是航天飞机却不明智地被认为安全的。每个失败造成了全国性的创伤并在代价高昂的情况下被中断。进一步说,由于这些“安全文化”,NASA在可行的预算范围内实现任何宏伟目标值都面临着政治障碍。


中国有资源,有能力进行长期规划,也许也乐意去进行阿波罗式的项目。但是如果中国想要通过“太空奇观”来展示其超级大国的地位,中国需要超越美国,而不是走回头路。而其中明确的“大跃进”制高点在于在火星上留下足迹而不是月球。

Q

中宇航联:您怎么看待中国的太空探索发展?您有哪些建议?

A

马丁·里斯:令人高兴的是,中国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充满活力且不断扩大的太空项目。如果要提个意见的话,我认为中国可以尝试在机器人技术和微型化技术上建立世界领导地位。正如我上述所说的,载人和无人太空任务之间的成本差距巨大。而人工智能、机械化以及传感器技术发展迅速。这些技术对地球上很多技术来说是非常有价值意义的。使用智能化机器人还可以在月球或者是其他太空上的星球上建造大型建筑,而不需要人类。




部分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侵删



-END-